稳增长与投资机会

宏观 每日财经网

肖立晟[1]、尤众元[2]

如果你现在问一位市场参与者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向上,他大概率会回答你:“现在肯定是经济的底部,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起来,可能是年底,也可能明年。”

经济形势仿佛又回到了2014年市场彷徨无措的场景。2014年“两会”制定的GDP增速目标是7.5%左右,最终实际增速为7.4%,中国经济非常勉强才靠近增长目标。

当时市场充斥着悲观情绪,资本外逃非常严重。和投资者吃饭的时候,他们会相互炫耀如何将人民币转移到海外。即便2015年中国股市出现了大牛市,资本外逃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持续加剧。根据各方测算,当年资本外逃规模大致在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之间。

从海外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他们参与中国股市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他们好像也不太愿意购买当时国内炒作的所谓“大牛股”,所以经济形势恶化的时候,外资夺路而逃。

2022年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中国股市显著下挫,但是并没有出现显著资本外逃。2022年美联储加息收紧了全球金融条件,外资现金流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但是对于中国股市似乎仍然看好,并没有出现大幅流出。截至8月4日,今年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的规模为465亿元,总体依然保持净流入态势。外资最钟爱的还是食品饮料和新能源,同时增配了银行作为避险。

为什么在2015年中国大牛市的时候,外资在流出,2022年,中国股市大幅下挫时,外资反而在坚守?

最核心的因素是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深层次的变化。2015年,很多企业家认识到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依赖科技创新,全球科技的方向正在围绕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展开。中国的企业家是最富有冒险精神的群体,马上开始在这些方向做前瞻性布局,投资者也跟着买单。最典型的是“乐视”,这家企业很早就提出了“生态互联网”概念,频繁进入手机、电视、汽车、穿戴设备等领域。这个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后来包括华为等企业也在尝试做这些事情。但是很遗憾,中国当时的硬科技无法实现这些前瞻性的布局。很多设想在概念层面看上去很有前景,可是没办法落地,一系列跨界并购并没有取得业绩的提升,最终资本市场失去了耐心,A股的“科技牛”也演化为了“水牛”。

图1 历次“牛市”期间行业表现

数据来源:Wind、九方金融研究所。

大家一直期待中国能够像日本和韩国一样,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科技行业开始起飞。这一点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国股市接近当年日本和韩国股市腾飞的临界点”中表述得比较完整了。这里主要强调一点:一个国家如果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一定需要有科技导向的新兴行业来提升整体居民收入。这一类科技新兴行业与资本市场相互支撑,也是最有弹性,未来回报最丰厚的标的。所以,一个国家如果能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基本上等同于股市有一个长期牛市。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二战结束以来,开启工业化进程甚至短暂跨过中高收入门槛的国家很多,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的只有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少数国家。

2018年,突如其来的“贸易战”加剧了政府的危机意识。2021年刘鹤副总理在《人民日报》撰文《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明确提出:“由于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

科技创新已经和中国的生存问题挂钩,这和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对于科技与增长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不能再依赖“旧经济”的粗放增长,必须有高质量发展。

“稳增长”政策与产业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主要还是赚产业趋势的钱。如果“稳增长”政策的发力方向和产业趋势恰好一致,那么这个产业就会成为股市回报最高的行业。现在经常有投资者根据过去的经验讲这一轮稳增长之后,应该关注价值类股票。其实这一类所谓的价值类股票曾经也是成长类股票。究竟是否应该关注这类股票,核心在于这类行业未来是否能够持续创造业绩。

2007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黄金时代,以银行、房地产为代表的大金融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招商银行、万科A营收增速能达到50-100%,股价也出现快速上升,市场给予这些公司50倍以上市盈率的估值。2009年稳增长政策出台之后,房地产和银行涨幅靠前。当时的特点是稳增长政策极其有效,因为上下游产业链围绕传统经济增长板块展开,行业利润方向基本一致。

2015年股市涨得最好的是计算机行业(申万指数),最后缺乏景气支撑,泡沫破灭,重新跌回原点,在后续稳增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起色。

2022年的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高景气行业不再是传统行业,硬科技和消费升级是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宁德时代和贵州茅台为代表的企业市值比重不断上升,这类企业的特征是成长空间大、增速快、利润率高以及宽阔的护城河。展望未来,如果这类企业能够维持营收和利润的高增速,投资者依然会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也就是说,如果后续经济能够顺利企稳,这类企业的超额回报仍然会显著超过传统的稳增长板块。

稳增长的困境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经济增速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的稳增长政策刺激后一度出现短暂回暖,一、二月经济数据大超预期,投资数据出现超预期上行。但是3月房地产行业流动性困境加剧,同期,上海疫情爆发,刚刚企稳的中国经济面临超预期的负面冲击,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被中断。

尽管面临种种冲击,但是增长的内生动能并没有被破坏,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在疫情明朗之前,政策会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利率会保持在低位,至少不会上行。第二,财政会继续发力,维持住企业的基本需求,保障就业稳定。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当前的低利率环境对小票更加有利,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这一次稳增长成功之后,上涨的依然还是高景气板块。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尤众元(登记编号:A0740121050030)进行编辑整理,本公司对报告内容(含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不做任何陈述和保证。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报告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反映撰写者在报告发出当日的设想、见解和分析方法应仅供参考。同时,本公司可发布其他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结论有所不同的报告。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交易品种的买卖指令或买卖出价,投资者应自主进行投资决策,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或作者无关,自行承担风险,本公司和作者不因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1] 肖立晟系九方智投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2] 尤众元系九方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员,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

✽本文资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或采购等决策建议(承兑)。

来源:新华社 浙江平安产险 2024年,是向新而行的一年。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新质生产能力正不断迸发出新动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这一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东数西算”首条400…
  • 宏观
  • 2月28日
  • 每日财经网
来源:新华网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平安产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龙泉表示,平安产险将把学习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司的首要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
  • 宏观
  • 2024-7-29
  • 每日财经网
2023年3月18日至19日,以“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共享全球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2023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举办。本次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人民…
  • 宏观
  • 2023-3-30
  • 每日财经网
探索风险减量新模式,筑牢基层防灾减灾防护网。12月12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平安联合主办的“平安守护·防患未‘燃’”2024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动在南京举行。活动上,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布《城市重点消防安全…
  • 综合
  • 10小时前
  • 每日财经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1月22日,中国平安助力重庆乡村振兴调研暨“共平安 播丰年”助农直播活动在重庆市城口县举行。活动上,平安产险与城口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医疗养老”资源优势,围绕推动农…
  • 党建
  • 10小时前
  • 每日财经网
11月28日,由香港董事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杰出董事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凭借出色的公司治理及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国平安荣获2024年“杰出董事奖”和“气候管治奖”两项殊荣。据介绍,这是中国平安董事会第六次获得香港董事学会授予的“…
  • 环保
  • 10小时前
  • 每日财经网
11月21日,由中国平安、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下简称“乌镇峰会”)金融科技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本届乌镇峰会金融科技论坛聚焦“数智时代的金融科技”,邀请海内外相关领域的政府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代…
  • 科技
  • 10小时前
  • 每日财经网
 12月23日,“中国平安年度三省答辩会”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举办。平安集团联席CEO兼总经理谢永林、联席CEO郭晓涛、副总经理付欣、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连同成员公司代理人、员工代表及外部专家等超百位嘉宾齐聚一堂,与超6.6万名线上参…
  • 经营
  • 10小时前
  • 每日财经网